张申府和张岱年的价值哲学及其差异

点击数:803 | 发布时间:2025-06-16 | 来源:www.sdfkhb.com

    中图分类号:B26文献标志码:A文章编号:
    1001-862X(2015)01-0062-005

    张岱年与其长兄张申府两人的价值哲学刚开始并无二致,或者说张岱年抽象地继承了其长兄的价值哲学更为适合。但在1937年“卢沟桥事件”后,两人的价值哲学却开始分道扬镳。笼统而言,这种差异是因两人的历程不同,加之年龄的差异(相差16岁)而致使的。在这种情形下,两人对其年代及历史的解析也渐渐产生分歧。

    1、由年代精神打造价值哲学体系

    价值哲学在西方哲学体系中占有尤为重要的地位。然而,在传统的东方哲学体系中并没价值哲学这门学科。因此,在刚开始接触这门学科时,价值哲学给张申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经过深入剖析,张申府觉得,事实上在中国社会中也一直存在着价值哲学的要点。因此,张申府特别注意了儒家哲学体系里的中庸价值,尤其是“中和”思想,觉得这一点正是中庸价值的核心思想。(1)《中庸》云:“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” 即未发状况的“中”为宇宙万物之本质,已发状况的“和”为宇宙万物的现象。这样,宇宙万物的本质和现象都囊括在“中和”这两个字里。以此为基点,张申府觉得,倘若让当时已经处于休眠状况的儒家哲学核心价值重新活跃起来,并且为它注入新的哲学生命,就能使中国重新焕发活力。

    与此不谋而合,张岱年也觉得传统儒家哲学体系虽然范畴较少,并且体系运用也不足,但在把它维修或替换掉一些零部件将来,还是可以用的,也决无不可用的原因。并且,他觉得将很长时间以来都一直用的价值体系,一下子扔掉,也不可能立刻找到新的替代品。新的价值体系,需要经过年代的锤炼而形成,决不可能一下子出现。他觉得,假如在中国社会里没儒家的哲学生命,什么事情都将没办法实行。

    2、张申府打造的“中和”的价值哲学体系

    1.从孔子“时中”进化到年代精神

    张申府说:“所有事物都要以时间、地址、条件来衡量”。对此,张岱年深表同意,并且觉得,每一个年代都有年代精神,思想假如没与它一致,就根本没生命力。

    “五四”运动后,想要打造民主(德先生)的规范及科学(赛先生)的观念,并且把两者融会成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,一定是没办法不过问其年代精神的。这也是过去传统的儒家常识分子所常常怀抱的“时中的精神”,张申府把它重构成了现代观念的“年代精神”。

    《中庸》说:“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时中;小人之中庸也,小人而无忌惮也。”知道“时中”,知道年代的核心价值,无疑是任何年代常识分子都需要要做的一件事情。清代惠栋在其《易汉学易尚时中说》中即说:“易道深矣,一言以蔽之曰:时中!”

    张申府觉得,虽然传统儒家哲学体系已经没办法适应当时社会现实和进步需要,但仍然不应抛弃孔子,特别是不可以抛弃孔子的真精神――“时中”。孟子曾称孔子“圣之时也”,即为时圣。无疑,孔子是真的知道年代核心价值的人。

    张申府倡导,像孔子一样,大家在我们的年代,需要探寻年代的常见核心价值。这个时候代的常见核心价值,正是年代精神,也即是年代的价值“秤杆”。把年代精神用作评价当时的历史、哲学、政治等的价值标准,才能达成真的的新年代及新世界的中国梦。

    2.从文字上字义讲解来看年代精神

    (1)“中”的字义分析

    “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。”(《中庸》第一章)这样,这个“中”是常见核心价值的意思;“本”,常见本质;“大”,核心。程伊川把它讲解为“不偏之谓中”,朱熹把它讲解为“中者,不偏不倚,无过不及之名”。这样,这“中”是一种不可摇动的状况,又是中心的意思,也即根本或本质。又说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”。据此,此“中”为大家内心里还没有生成感情之前的状况,即人的本性自然的状况,因此,可说是一种人心的本质或根本。

    (2)“和”的字义分析

    “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”(《中庸》第一章)这样,这个“和”是日常的常见核心价值;“达”,常见;“道”,是核心价值。老子说:“知和曰常,知常曰明。”(《老子》五十五章)就是说,把握这个世界的现实,才可以打造大家平时必要的规矩。依据这规矩而行,就可以打造功德。因此,“和”的意思,就是规律。

    《中庸》说:“发而皆中节谓之和。”(《中庸》第一章)这句话的意思,是现象里面有客观的常见规律。因此朱熹解释说明:“发皆中节,情之正也,无所乖戾,故谓之和。”就是说,用如此的常见规律作为行为规范,才是“和”。孔颖达疏曰:“情虽复动,法皆中节限,犹如盐梅相得,性情和谐,故云谓之和。”(《礼记正义》)这样,有了如此的规范,才能自然达到谐和的境界。

    钱耕森说:“朱熹晚年弟子陈淳(1153―1217)说:那恰好处,无过不及,便是中。此中即所谓和也。”(《北溪字义?中和》)陈淳的新诠,值得大家予以特别的注意。由于,他创造性地打通了“中”与“和”,将它们“合二为一”,特别是,他不是将“和”归于“中”,而是将“中”归于“和”,以“和”为本。如此一来,原有些“致中和”的说法,也就能换成“致和”的新说法了。于是,顺理成章,“致和”,同样也就能出现使“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的“圣神功化之极”的最大的成效与最高的境界。“万物”的广义,当包括了“天与地”。因此,简而言之,即“致和,万物育焉”[1]37。 钱耕森觉得,陈淳所说的“中”就是“和”, “和”虽然从“中”而出,但不可归于“中”,这“和”反而是“中”的根本,是更为本质的。

    (3)“中和”的字义分析

    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(《中庸》第一章)这样,达到“中和”时,天地万物便有了生育的功能。钱耕森觉得这“极其充分地一定了达到了‘中和’之道的伟大用途:能使天地各得其所,能使万物都发育成长”[1]36。朱熹亦说:“这就凸显出‘致中和’所具备的‘圣神功化之极’《四书集注?中庸章句?第一章)》的机能。”[1]36即所以能达到“中和”的境界,其实就是因为宇宙有内在的生成规律――“和”,假如没这“和”,就决不可能出现万物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。

    朱熹注又说:“中”为“道之体”,“和”为“道之用”(《四书集注?中庸章句》),觉得“中”与“和”只不过一个道而已,但为“体”与“用”的关系。这就转变了传统的“本末”关系的解析。于是,通过这表面的“和”有哪些用途,突显出其内在的“中”的本质。

    3.志向于中立的价值融合的“中和”体系―― 第三世界价值体系的“哲学梦”

    张申府企图打造一种第三价值体系的哲学。[2]63这种哲学价值体系,不是传统东方的,更不是西方的,并且,也绝不是是东西方的机械结合,而需要是基于大家本身的价值基础,对东西、古今的价值体系的完全融会贯通。因此,他在此所讲的“中和”不是完全儒家的“中和”定义,而是融合年代价值的新定义。他把大家比较熟知的定义引进我们的哲学体系。这也是张申府卓越的一面。

    (1) 价值不平衡的“中和”价值观

    张申府的新价值哲学,根据不平衡的宇宙生成观,打造不平衡的价值体系,试图据此把社会导入一种安定的状况。他觉得,既然社会体系免不了不平衡状况,那样需要积极地用其价值体系弥补其不足之处,不然这个社会一定没办法获得安定。社会不平衡,是因宇宙不平衡的结构而形成。面对不平衡的社会,通过价值的不平衡分配而把社会导入一种安定的状况即可。过去的社会价值观念,是基于阶级平衡的价值分配,而打造一统的平衡哲学,是不正确的。非阶级的不平衡状况,反而能带给宇宙和社会更大的活力。[3]223但无论怎么样,不可以成为固定或静止的状况,不然没办法变化而释放活力。[3]212

    (2) “年代精神”需要基于“民族精神”

    张申府倡导,新年代的新哲学也不可完全扔掉过去思想的“根”,不然新哲学就会好似浮萍。东西方思想的本质并无二致。近代思潮倾向于全盘西化或社会主义,但,张申府坚决倡导任何年代的新哲学都不可完全扔掉过去思想的“根”,特别是需要扬弃其“树干”。任何哲学,需要基于民族精神之上而打造。这种倡导,是适应年代需要的,同时也体现了年代精神。

    3、张岱年打造的“兼和”价值哲学体系

    1.“兼和”范畴的产生过程及其价值体系

    (1) “兼和”范畴的产生过程

    1933年,张岱年在其《关于新唯物论》中提出“一本多级”的定义,可以说是“兼和”思想的萌芽。
    1935年,在《西化与创造》中提出“对理”的定义,已经有“兼和”的理论实质与具体办法。
    1936年,在《哲学上一个可能的综合》中充分讲解了他的“兼和”思想。
    1940年,在《天人五论》中的哲学观、办法论、认识论、宇宙论、生活论讲解里,渗透了其“兼和”的精神。
    1942年,在《事理论》中提出“兼体”的定义。
    1944年,在《品德论》中提出“兼和通全”的表述。
    1948年,在《天人简论》提出“兼和”范畴,标志着他正式打造了我们的兼和哲学体系。

    (2)“兼和”的价值体系

    “兼和”的价值准则。张岱年是由辩证唯物论而打造我们的哲学体系的。他觉得,宇宙因三种性质而存在,即物质、规律、进化。[4]213因为进化准则而达成价值结合,才达到平衡状况,这就是价值准则。也可以说,这整个过程就是“兼和”。宇宙万物都顺着这个准则而进化、生育,最后收获富有状况,即宇宙大化。

    “兼和”的辩证价值。张岱年将价值进化的整个过程用10个字来表现,即“充生以达理,胜乖以达和”。[4]196换言之,充实自己生命才可达成规律,其过程中克服矛盾才可达成谐和。这是一种宇宙的自然规律,一种宇宙的进化准则。因此,大家需要通过理性学会我们的生命力,克服生命内在的矛盾才能达成存活进化,达成统一状况,这即是“兼和”,即是辩证价值进化的准则。张岱年觉得,不同价值之间必存在对立,克服其对立进而达成平衡,才能发生进化。但,张申府觉得,其对立之中存在不平衡的差异,即其间存在根本上的不平衡,因而自然发生变化,并且,只有达成安定的状况才发生进化。明显,两人在中和的价值体系与兼和的价值体系之间存在着解释差异。

    2.语言的进步背景及其字义

    (1)“兼”字文献与字义上的考查

    据查证,中国哲学史上最早将“兼和”二字连用的文献是《管子?五行》:“出皮币,命人修春秋之礼于天下诸侯,通天下,遇者兼和。”在此,张佩纶和李勉都把“兼”翻译为“谦”。事实上,把“兼和”作为一个哲学的范畴来讲解的,就作者所见,只有张岱年。张岱年从墨子和邵雍的文献中遭到启示,譬如《皇极经世?观物内篇》中有“唯人兼乎万物”,《正蒙?至当篇》有“大者兼之富”。

    (2)“和”字文献与字义上的考查

    在《国语》、《老子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周易》等文献中,均有对"和"的讲解。如《国语?郑语》记载西周末年的史伯说:“和实生物,同则不继。以他平他谓之和,故能丰长而物生之。”《老子》四十二章: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”《老子》五十五章:“知和曰常,知常曰明。”《论语?子路》: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《论语?学而》:“礼之用,和为贵。”《孟子?公孙丑下》: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”《周易大传?彖传》:“乾道变化,各正性命,保合太和,乃利贞。” 对于"和"字,张岱年用哲学的意思作了解释,譬如:“和是兼容多端之义,今称之为‘兼和’。”[4]200“简云兼和,古时候谓之曰和。”[4]411对于张岱年的分析,方克立评价道:“深得中国传统哲学重‘和’思想之精义,是批判继承和创造性地进步中国哲学的一个范例”,“张岱年先生提出‘兼容多端而相互和谐’,‘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’的‘兼和’定义,可以说准确地表达了中国哲学中‘和’这个定义的辩证含义。”[5]62

    3.打造“兼和”价值哲学的原因及背景

    (1)打造“兼和”价值哲学的原因

    张申府和张岱年两兄弟曾在清华哲学系一块工作。
    1935年张申府组织“一二九运动”,被捕入狱。
    1936年离开清华,在南京、武汉、重庆等南方革命区域,通过言论批评国民党的腐败。同时,张岱年则坚持“学术立国”的远大目的,专心哲学研究。
    1937年“卢沟桥事变”后,清华南迁,而张岱年因故滞留在京,生活极为穷困,但依然坚持写作《中国哲学大纲》。他亲身体验了异族的统治,并且进行了深刻的考虑,由此,在1942年打造他一个人的哲学体系时,张岱年提出了“兼体”的定义。

    此时的张岱年,逐步创建了一种迥异于其兄张申府的价值哲学体系,明确提出把“中庸”观念转换为“兼和”观念更好,并且,不再提其长兄所讲的“中和”定义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这是由于他已经明确意识到,国民党根本没办法承担起当时的历史责任,“三民主义”已经落后于年代,并且,蒋介石自己所信奉的阳明心学也没办法救国救民。张岱年更进一步意识到儒家哲学中的“中庸”(实为“中和”)思想不可以代表当时的年代精神,由此,他提出了“兼体”的新价值体系,后来又提出“兼和”的价值哲学体系。可以说,此时的张岱年已经预见到将来世界,即这个时候代是“平衡”年代,又担忧其平衡状况单调一色,因此他所提的“兼和”里特意强调了多样性。

    (2)打造“兼和”价值哲学的背景

    上世纪30年代末中国的常识分子已经常见接触、同意了当时世界性的布尔什维克革命理念。经过首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,他们更不相信西方帝国主义者对人民的态度和思维形态。他们评价其思维方法和体系是病态的。因此,这世界发生矛盾而产生残忍的战争,生灵涂炭。两次世界大战,令中国近代常识分子对西方的哲学体系产生深刻的怀疑。张岱年亲历了异族统治的残暴,并因此提出“先兼体,后兼和”的定义,倡导以“兼和”代替“中庸”。他觉得,不这样社会就不会有哪些变化,由此,自然反对其长兄的“中和”价值体系及其标准。这也正是张申府“"中和”价值哲学转向社会主义“兼和”定义的原因。

    从张申府亲身体验获得的“中和”价值体系,转移到张岱年同样由亲身历程获得的“兼和”价值体系,是由于年代精神发生了转变。张岱年的思维方法基本上是从张申府而来的,且与其年代结合得更紧密。上世纪30年代末,大部分常识分子相信以后世界是平衡的年代,其信念近乎宗教信仰般坚定。张岱年也相信一定到达“平衡年代”,但,又担忧以后社会变为单调一色而容易消失多样性的价值。因此他筹备打造针对以后社会的新价值体系,强调多样性及创意性的价值,觉得假如如此的社会里不加以创意精神,社会比较容易集体沉默。由此,他在“兼和”哲学里强调了创意精神。无疑,张岱年所创造的“兼和”定义,是打造在张申府常说的“活力”基础上而创造的新观念。

    结 语

    张申府和张岱年两人的年代价值标准刚开始并无二致,后来开始分化。其分化是什么原因,则是伴随年代的激变,两人因为处于不一样的地域,历程了不一样的生活,因而经验各异所导致的。但,无论怎么样,两人的年代价值标准中都具备其相同的年代精神。

    从张申府的"中和"到张岱年的“兼和”,象征着中国社会理念的巨大转变,象征着主要社会判断标准的转变。年代发生了转变,理念一定也会随之转变。张岱年相信不久将会达成社会主义革命,他先一步打造了新的客观价值标准。在历史上比较稳定的年代,譬如,在基于非阶级的不平衡的社会,“中和”的规范就是很适合的。反之,在基于平衡的社会里,情形就完全不同了。鉴于此,张岱年晚年丰富了“兼和”的内容,使之既有多样性和包容性,又增加了创意精神。他觉得,人类文明进步中所形成的哲学体系都是在一种融合的过程中发生的,哪个来创造或哪个来收留等哲学的论议,豪无意义。大家常常看到,新的思想观念都是由过去的观念融汇综合的,并且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进化,这也是一种宇宙大化的自然现象。因此,将来中国能否走到平衡的“兼和”世界,正在渐渐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。

    注解:

    (1)郑玄解释《中庸》篇的题义云:“名曰中庸者,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。”(据《释文》及《正义》引)

  • THE END

    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,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。

专业院校

返回顶部

Copyright©2018-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(https://www.bzgdwl.com/)
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-1

  •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

  • 中国考试人事网

首页

财经

建筑

医疗